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

王思任行書《釣詩台詠》軸鑑藏

中國書畫報 

王思任行書《釣詩台詠》軸,浙江省博物館藏王思任行書《釣詩台詠》軸,浙江省博物館藏
□李旭開
這是一幅看上去很唯美的行書作品,筆致清新流暢,結體溫潤秀美,三行式條幅、簡潔的落款使原本疏朗的章法更顯得空靈剔透,耐人尋味。 作品所書《釣詩台詠》五言律同樣具有簡潔明快、朗朗有聲的特點,“釣台高百尺,不釣魴與鯉;一釣飛土篇,再釣及正始;把竿李太白,下餌杜子美;不如無字詩,明月釣流水”。 文辭清新雅正,比況神奇,看似平易淺出,實則意境開闊簡遠,空靈之中有禪意,浪漫之中見匠心,與其隨意、閒適的書法作風互為表裡、相得益彰,不愧是一件詩書合璧的好作品。
此作縱179.1厘米,橫51.9厘米,綾本,現藏浙江省博物館。 作者王思任(1574-1646),明末文學家,字季重,號謔庵,又號遂東、稽山外史,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,萬曆年間進士,曾任知縣、州推官等職。 清兵破南京後,魯王監國,王思任被委任為禮部右侍郎、尚書,後因紹興為清兵所破,守節絕食而亡,享年72歲。 此人雖然不以書法名世,但比之明代大多數書家並不遜色。 他能書善畫,詩、文最精,所畫山水格調高逸,所作詩文才情爛漫,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曾為其詩文作序。 其書法以行草為工,有山陰遺風,主要得益於智永、虞世南;草書學釋懷素,瘦勁圓通。 早在擔任青浦知縣時期,他的書法就曾受到董其昌、陳繼儒等人的讚譽。 可見,王思任是一位頗具藝術天賦的文人。
在古代中國,人們篤信“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”。 作為讀書人,他們總是盲目自信,誤以為能讀書就一定能做好官、做好事、做好一切。 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目空一切,自視甚高,而實際上多是行動的矮子,正如百姓們所言“百無一用是書生”。 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,他們不斷重複著一條老路:考功名、走仕途、當大官,從而實現所謂“治國平天下”的鴻鵠之志。 殊不知性情有乖巧,術業有專工,更何況人世間的事遠比書本要復雜得多。 讀得了書,未必通得了科考;通得了科考,未必做得了官;即便當了官,也未必有機會、有條件讓你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。 所有這些不確定因素又非人力所能勉為,因此中國文人的命運大多帶有悲劇色彩,十有八九不如意。 面對命運不濟,有的人悟了,轉而成就另一番事業;有的人卻至死不悟,在官場紛爭中苦苦掙扎,最終耗盡一生才情。 王思任屬於後者。 應該說,他的人生開局是順暢的,20歲中進士第,繼而當了知縣。 可就是這樣的底層官吏不僅遲遲得不到升遷,還屢屢蒙冤受誣,數次被遣返鄉里。 王思任是否具備做官的才能我們不敢妄加評說,單就那“天生善謔”的性格便是為官者所不容。 眾所周知,歷來官場險惡,謹言慎行,如履薄冰,王思任卻全然不知,居然自號“謔庵”,以“謔”為樂。 尤其是明代中後期,更是政治黑暗、官場腐敗,權利傾軋異常複雜。面對這種險象環生、危機四伏的政治環境,王思任既不自知也不識時勢,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。 王思任的可悲不在於他時運不濟、仕途不順、人生不如意,而在於他白費一生才情,至死未悟人生的價值所在,竟然以死守節充當人生的完滿,實在是迂腐透頂。
王思任一生迷戀做官,仕途上卻沒有什麼作為,反倒是以遊戲心態、坦然處之的詩文書畫彰顯了他的才情。 每當他在官場上折騰得心力交瘁、遍體鱗傷的時候,才會拿起筆來,藉此撫慰受傷的心靈,找回做文人的感覺;一旦“聖上”召喚,他又會不顧一切地投身那是非之地,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,到頭來終是一場空。 王思任於書法大致如此。 就此行書詩軸觀之,其天賦不可謂不高、才情不可謂不富,只因臨池功力不足,表現技法單一,無法達到應有的高度。 譬如通篇六個“釣”字,用筆、結體幾乎完全雷同。 此軸書寫雖然沒有註明時間,但從筆道、趣味上分析,應當屬於晚年之作。 試想,一個窮經皓首一輩子又極具藝術天賦的才子,其書法如此表現平平,顯然有些難如人意。 假使他能夠像其好友董其昌、陳繼儒那樣,不被官場所累,在“業餘愛好”方面多下一些功夫,其書法水準一定不止於此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